“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需要看到的是,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完美体育官网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重要内容。如何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贯彻落实、充分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既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又要求我们用更宽广的维度和视角去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并将其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这些都体现出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本质上、目标上表现出统一性和一致性。从本质上看,高质量发展要求以较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成本来实现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生产力要素之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同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从目标上看,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在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完美体育官网包括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目标之一,就在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与此同时,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完美体育官网,也能为其他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拓展更大空间。
进一步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安排的重要一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更好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生态环境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公共资源。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为人民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让老百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是在提供优质的公共资源,在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拓展空间。
为此,必须长期坚持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并在这一进程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夯实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基础和行动基础,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自觉性。特别是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给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的环境容量。
还要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欠发达地区更需要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底子薄、基础差、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以及经济结构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增长动力后劲不足、科技水平不发达、质量效益偏低、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等,这些都是我国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短板,需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补足短板、强化弱项。
就欠发达地区本身而言,需深化对“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的认识,把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作为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管长远的任务来抓,以此推动和支撑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需更好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动引领作用,重点是推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既要坚决纠正“拼资源投入、拼物质消耗、拼透支未来”“不计成本、不顾环保、不讲质量”等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又要坚决“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带来环境污染”“可以先污染后治理”等错误认识。以理念引领行动,突破欠发达地区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瓶颈制约。
与此同时,还要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将发达地区的“先行先试”与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有机统一起来,协调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带动和支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在创新发展上求突破,在协调发展上下功夫,在绿色发展上用实招,在开放发展上抓机遇,在共享发展上见成效。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