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折射七彩的阳光,今起,海西晨报推出“海之印象”特别报道,聚焦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用市民群众身边的具象故事、片段,来记录、勾勒厦门海域治理工作取得的有关经验与成就。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 郭钦转 陈起鸿)许多市民游客一定在网上见过这样一幅照片:无人机俯瞰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火炬大桥一侧的三个小岛上,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分别勾勒出大写英文字母“I”、图案“心”和“五星”的轮廓。这是一幅以红树林为墨、以大海为画布的巨大“画作”,名为“我爱祖国”。据了解,单“五星”图案,占地就相当于18个足球场大小,工程量令人惊叹。近日,晨报记者通过一份制作于10年前的工程建设汇报材料,了解了这一“画作”实现的艰难过程。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卢昌义是这组地标景观的设计者和主持人。“这是利用不同种类红树植物生长速度及群落外貌颜色的差异实现的。”2012年,卢昌义主持下潭尾公园一期工程红树林生态建设时得到的任务之一,就是体现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面对茫茫滩涂,卢昌义和同事们发现,1号岛的一个组团岛形状狭长,恰好可以容下一个长方形图案;而4号岛面积较大,可以安排更大的图形。这名理工科教授灵光闪现,萌生了在海上用红树林“作画”的念头。
不仅要将红树林种活,更要在特定的位置精准种上特定品种,难度可想而知。按照设计,“大五角星”的北向坐标朝向北京,周边4个“小五角星”每颗都有一个角朝向“大五角星”的核心,与国旗的要求基本一致,这可容不得闪失。
当时的卢昌义自信而坚决,他说:“这出自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也希望把海洋生态文明融入红树林的生态建设中去。”
建设团队经过反复研讨,利用卫星地理坐标准确定位,再到现场用全站仪确定点位,通过栽种不同生长特点的植物来勾勒图案。可以说,这是一片借助于卫星种出来的红树林,该技术也获得了国家颁发的发明专利。
当时建设团队还遇到部分规划种植的区域滩面高程不足的问题,且这些地方水流急、冲击力大,会影响幼苗初期的发育。卢昌义的建设团队又创造性地将红树植物的胚轴用橡皮筋绑在筷子上,既能够抬高胚轴的高度,使其有更多时间露出水面进行光合作用,又能够让它们牢牢地插在泥土中,不会被海水冲走。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种植并反复补苗,这处红树林景观初步成型,最终成为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的一处点睛之笔。在此后的10多年里完美体育官网,卢昌义还与团队的年轻老师一起,多次踩着没过膝盖的淤泥到红树林当中修葺错位生长的杂树,维护“我爱祖国”图案的肃穆、庄严、亮丽。
至2020年,这幅优美“画作”所在的下潭尾红树林生态修复总面积达404公顷,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成功案例。2023年,公园更是作为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典型案例之一,向全球宣介。
透过生动优美的红树林“画作”,我们看到了厦门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深厚的科研基础和实践底蕴。30多年来,厦门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如今,成规模的红树林分布在筼筜湖、鳌冠海域、环东海域等地,让厦门这座“海上花园”更加美好。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采访期间,记者漫步在美丽的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的木栈道上。茂密的红树林间,招潮蟹、弹涂鱼在树根边觅食,一群群白鹭在树梢间展翅翱翔。红树林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善效果肉眼可见。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亲海爱海的厦门人的接力守护下,厦门的海洋将愈加蔚蓝清澈。